庐山过客 发表于 2022-5-28 17:57:35

年轻一代庐山人眼中的紫阳堤

匡庐奇秀,入斗七分


正所谓“一山飞峙大江边,跃上葱茏四百旋”,庐山市北倚庐山,南临鄱湖,是控扼七省的通衢,“西江锁钥”、“江右门户”的美称已是享誉千年,引得无数风流韵客于此驻足,流连忘返,不吝笔墨,尽抒情怀,所留诗篇不可胜数。山水之间的秀气与来往宾主的才气,交相辉映,衬出了这一座人杰地灵的名城。




我在庐山居住已久,但细细体味倒不多,今年时日闲来无事,我顺着湖滨林荫,一路漫步南游,心中有所思绪,不知觉就走的远了,不想意外“偶遇”新修葺好的紫阳堤,颇有桃花源记中渔人“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”的意味。


紫阳堤我是素知其名的,不过耽于学习工作之故,未曾寻访,只知道是纪念朱熹朱紫阳而命名的。朱熹在知南康军期间,建书院,修石堤。古南康就是现在庐山市区所在地,朱熹在此做知军时,“并庐山而东,得白鹿书院废址”,复兴了这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。而修石堤相较前者名气似乎黯淡得多,实则不然,修石堤乃是利一方之民的大事。作为江右之襟喉,商贾贡赋的运输、天子士大夫的驻行,莫不经此,因此当时南康码头修筑有堤澳,但年久失修,又经逐年风浪侵蚀,堤坝土石松损、木梁腐坏,致使船舶不能入港,每有大风则溺死人员、损失财物不可胜数。因众多乡亲请求,朱熹在钱粮不足的情况下,通过以工换赈的方式得到灾民拥护,顺利修复石堤。从此,在这条南北黄金水道上,往来船只就有了一个避风歇脚的良港,进一步促进了商埠码头的日益繁荣,后人为纪念朱熹就将这“南康石堤”称作“紫阳堤”


我站在湖边的堤坝之上,总览紫阳全堤,三拱之上的主堤向南伸入鄱阳湖中,约百步又横跨向两边延展,围成两个“澳”,即所谓船只停泊之处,因一方围堤向内回转,没入水中,倒像是一个镜像的“卫”字,思及此处,内心不免闪过: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,这本来为保卫一方之民的河堤恰好是一个“卫”字,虽是人作,难道没有天工吗?莫非上天知之邪?不觉哑然失笑。极目远眺,更南方便是落星墩,相传曾有天星坠于此,不禁畅想,或许夏日的某个夜晚,某户渔家在紫阳堤纳凉,还能看到一场流星雨也未可知。





走下堤坝,从主堤走到围堤,湖风徐来,看着紫阳堤下雪浪翻覆,身形顿时舒爽愉悦了起来,举目望去,四瞻辽朗,虽然时移世异,但大船依旧穿梭来往,络绎不绝,昔日之难也终究为人所克服,不知道当年旧堤新修之日,朱子站在这堤岸之上,是否与我同感,这么一想倒有点“我与古人见于今”的感怀了。


来时久困一地的怅然一扫而空,或许这就是人文景观的魅力所在吧,纵使相隔千年,见物如面,我们总能从这些沉寂的遗迹上,感受到穿越古今的精神脉动。“蟾宫桂子落江乡,江卜平堤号紫阳”,不期而来,尽兴而归。原自微庐山网

天龙哥的小迷妹 发表于 2022-5-28 18:27:50

今天下午就去了

悠悠∽ 发表于 2022-5-28 18:40:14

还没有去过

天龙哥的小迷妹 发表于 2022-5-28 18:47:25

真的非常好看,在那里拍照

Anonymous 发表于 2022-5-28 18:48:50

我还没有去过

深海的那一抹蓝 发表于 2022-5-28 18:49:08

看上去还挺好看的

Anonymous 发表于 2022-5-28 18:49:30

今天下午就去了

如梦123 发表于 2022-5-28 18:49:42

我还没有去过

丸子头的悠悠 发表于 2022-5-28 18:52:03

真好看啊!

小丸子。 发表于 2022-5-28 18:55:00

我去看过一次,确实好看
页: [1] 2 3 4 5
查看完整版本: 年轻一代庐山人眼中的紫阳堤